中国经济调整浪下的仓单市场
2010年是“十一五”的最后一年,也是谋划“十二五”的决策之年。在国际政治经济博弈的大背景之下,希腊引发欧洲债务危机,全球经济动荡不安。中央通过防通胀、扩内需、调结构等宏观政策,试图将国内经济之“危”扭转为转型之“机”。期间为了刺激经济的复苏,天量银行信贷流入市场,导致以农产品为主的居民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较快,造成CPI的高居不下。同时,美国最新一轮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导致全球流动性泛滥趋势进一步增强,我国面临着巨大的资本流入压力。在今年一些价格疯涨的商品背后都不难发现游资的影子。今年5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通知》,严格控制“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一定程度上遏制前期过剩才能的继续盲目增长。
在此背景之下,中塑仓单市场总体表现出冰火两重天的景象,在震荡中结束全年行情,由于牛皮市的本质,成交量始终未能放大,长期维持在低位。当前仓单指数位于09年初开始构筑的大箱体上沿,年末虽有调整,但短期上行通道仍然完好。与去年相比,PP仓单市场重心略有上移,LLDPE仓单市场重心却出现明显回落,由于二者在成交量上的巨大差距,仓单指数仍以小幅上涨报收。截止12月28日,中塑仓单指数报收于1031.9点,较上年末1013.83点上涨18.07点,涨幅为1.78%。
PP仓单方面,全年呈现V字型走势,处于08年末反弹以来的相对高位。1—4月份在下游需求持续低迷,采购意愿不高,但石化出现挺价现象的背景之下,呈现出震荡格局。于此同时我国GDP于1季度到达高点,随后国务院又出台连续政策调控房地产市场,五一长假归来,仓单指数开始为期两个月的下跌,其中PP仓单指数由5月4日(央行年内第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最高的1196.11点跌至7月6日最低的981.57点,累计跌幅达17.94%。进入7月份伴随着库存的消化,以及经济环境的逐步改观,PP仓单在7月份构筑小双底后,迎来了一波较大的反弹,指数由7月6日最低的981.57点上涨至11月11日最高的1285.36点,累计涨幅30.95%,创出08年年底以来的反弹新高。到了年末,市场在美国的二次量化宽松冲击,以及中央对热钱打击的双重作用下,整体呈现出震荡走势。截止12月28日,PP仓单指数报收于1200.46点,较上年末1169.44点上涨31.02点,涨幅为2.65%。
LLDPE仓单方面,全年波动相对较大,指数基本处于04年末LLDPE仓单刚交易时的水平,成交量出现持续萎缩。年初由于高库存及下游需求的萎靡,指数便有走软迹象,此后跌势继续加重。从1月7日最高的1188.56点跌至7月19日最低的871.35点,累计跌幅达26.7%。此后随着欧洲债务危机题材的逐渐消化,国际金融环境开始企稳,在一系列经济数据利好的支撑下,美股、原油开始出现反弹,我国重启人民币汇改增强汇率弹性,被视为全球经济走向复苏的一部分。指数LLDPE仓单指数由7月19日最低的869.11点上涨至11月11日最高的1149.99点,累计涨幅32.32%。其中以美国12月3日推出第二次量化宽松政策为转折点,出于对热钱冲击国内资本市场的预期,指数出现了快速的拉升,但由于中央应对得力,使得热钱盘踞于香港、印度及东南亚等地而不敢妄动。热钱冲击国内市场的预期也就大打折扣,仓单指数出现快速杀跌,理所应当地回到QE2出来以前水平。但在经过一个多月的震荡盘整之后,央行于12月26日起加息25个基点,热钱的冲击预期再度触动投资者的神经,但实体经济也实实在在地受到加息的打压,在此多空两个因素的主导之下,年末指数呈现上行受压的格局。截止12月28日,LLDPE仓单指数报收于1020.48点,较上年末1177.79点下跌157.31点,跌幅为13.36%。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也是中国经济社会逐步进入转型中期的关键时间点,在转型深化的背景下,2011年中国经济将呈现高增长、高通胀的格局。预计明年中国经济增长率为9.6%,通货膨胀率为3.7%。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来自于转型性投资,通胀水平在转型性涨价和流动性过剩的双重叠加作用下将出现明显抬升。加之年末的再度加息,必将使得国际热钱更大规模地涌入中国大陆。而在产能方面,节能减排、限电减产将一定程度上削弱产能过剩带来的供需不平衡效应,加之相关原材料成本推动,预计塑料价格明年将处于稳中有升态势。